|
生活中处处有地理,不久前去东南亚某地旅游,随手拍了一张照片(图一),依据照片引发了一场关于地理综合思维的小思考。我们常教学生要建立地理综合思维,而学生总是对地理综合思维这个词不知所指。一般来说良好的地理思维就是先察其“地”,再以“地”探“理”,最后以“理”析“地”。我们以下面这种图片为例,来谈谈地理综合思维的建立。
首先,先察其“地”。“地”代表的是直观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。也就是这是什么,在哪里,发生在什么时间。图中我们可以看到有楼房、道路、树、汽车、垃圾桶等地理事物,进一步观察这些地理事物,我们可以看到这些地理事物有这样的特点:楼房为整齐划一、二至三层的骑楼;道路边只在一侧种有椰子树;汽车顺向停靠在道路的一侧;道路中的双黄线在路边,而不是路中间,排水道在路边;垃圾桶比较多。
其次,以“地”探“理”。“理”是这些地理事物及地理现象体现的地理原理,也就是为什么会出现这些地理事物和现象。地理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,相互影响,相互作用的,一
种地理事物的形成肯定会受其他事物的影响。
图片拍摄于东南亚某地,根据拍摄地点我们就可以推断很多相关的信息。骑楼是西班牙和英国人在南洋殖民的时候传到了南洋,再结合了部分当地的文化特色,有所综合,所以整体风格为欧亚相结合多元化的风格。骑楼反映了该地曾经为殖民地的历史。由于东南亚为热带季风气候或热带雨林气候,总体气温高,降水多,多台风,骑楼紧密连接在一起并且二楼突出在连廊之上,有利于防晒、遮风避雨、抵御台风。高温多雨的气候特点非常适合对热量水分要求高的植物生长,所以种有椰子树,而同时椰子树又非常适合作为景观树,而只种在道路的一侧则可能是历史规划的原因。汽车顺向停靠在道路一侧,我们可以推测该地汽车是靠右行驶的。双黄线的作用是禁止车辆跨越,在我国一般设置在道路中间,禁止车辆跨越到对向行驶的车道上,而该地的双黄线是在道路边上,我们可以观察到道路边上是非常密集的下水道排水口,为了防止车辆对排水口的破坏而设置的。而排水口非常密集,说明该地降水量非常大。现在该地为旅游区,行人主要在连廊中行走游览,会产生比较多的垃圾,密集的
垃圾桶有利于回收垃圾,保持街道的整洁。
再次,以“理”析“地”。通过前面地理原理对地理事物、现象的影响分析,以此类推,在同样原理作用,什么地方也会出现类似地理现象,或在相同原理作用下,其他地区会不会出现不一样的现象,这张图片主要体现的是气候对建筑、植物、城市规划的影响,低纬地区高温、多雨的情况下,建筑,城市规划都要有相应的通风、排水、遮阳避雨等措施。由于历史上华侨从南洋返乡,也在我国华南地区建起了类似的骑楼,而华南地区的气候条件类似,而保留了骑楼的相关特点。而同样高温多雨的情况下,也可能会出现其他解决通风防潮的方式,比如我国西
南地区的吊脚楼。在高温多雨的条件下,生长出来的植被类型应该是类似的,以高大乔木为主,植物种类丰富。在高温多雨的条件下,城市规划时会更多的考虑如何减轻热岛效应、如
何更快更有效的排水等方面的措施,但具体措施不一定和该地相同,也可以给道路设置适当的坡度、合理的布局地下排水管网等措施。
归纳起来,地理综合思维就是6W,即先察其what、where、when,在什么时间,什么地方,出现了什么地理事物和现象;再分析其背后的原理,即why,为什么会出现这些地理事物和现象;最后推断其未来发展状况及在其它地区的发展状况,即will be、how.做生活中的有心人,处处有地理,处处学地理,处处用地理。
|
分享到朋友圈
|